《尚书·禹贡》中也有“嶓冢导漾,东流为汉”之记载。《禹贡》是《尚书》中记录我国区域性地理的著作,历来被奉为我国“地理志之祖”。《尚书》,约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和《诗经》出现在同一时代。但是,在《禹贡》中,并没有沔水的记载。《孟子·滕文公》中说“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把汉水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说明汉水在中国境内是一条不可小视的主要水系。
然而,在南北朝时期,有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对全国的水系作了全面考察后,著成了我国古代第一部地理专著《水经注》。该书被称作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一直作为后世学者考证我国古代水系的重要依据。该书共四十卷,其中,卷二十七、卷二十八、卷二十九,全部记载的是沔水的发源与行程。而且,三卷中都以《沔水》作为分卷标题,说明沔水在全国水系中巨有非常突出的位置。
那么,汉水和沔水究竟是同一条河流,还是各不相同的两条河流呢?这两部书中记载的河流都是从我们勉县流淌而过的这条大河吗?回答是肯定的!不但是同一条河流,而且汉水与沔水都流经武汉汇入长江了。既然是同一条河,为什么要用两个不同的称谓来命名呢?他们之间又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呢?由于《水经注》是一部最全面、最权威的中国古代水系专著,我们要了解汉水和沔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还得重点从《水经注》入手。
沔水
“
据《水经注》之《卷二十七· 沔水 》所述:“沔水出武都沮县东狼谷口,沔水一名沮水。……导源南流,泉街水注之。水出河池县,东南流,入沮县;会于沔。沔水又东南,径沮水戍而东南流,注汉,曰沮口。”这段话难以理解的是几个古代地名。如果我们能找到沮县,河池县等古地理方位,沔水的发源地就迎刃而解了。沮县,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属武都郡,县治所位于今陕西勉县茶店镇,东晋时废止。河池县,西汉置,属武都郡,县治所在今甘肃徽县西北银杏树乡。西晋后期废止。根据这两个基本地理方位,经现代学者考证,沮县东狼谷,位于今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白河下游支流的五狼河。泉街水发源于留坝县紫柏山西北部光华山以西,其称名为正河,与陈仓沟中隔分水岭。岭南之水西南流,至茅坝入沔境。在沔城北二百一十里处西流,后更名为张家河。又西过冷峪河,入略阳县界,更名为黑河。东南流,经略阳县的观音寺,黑河坝,注入从东狼谷口东南而流的沮水。又“径沮水戍而东南流,注汉,曰沮口。”此处的“沮水戍”、“沮口”,即现在勉县土关铺乡的沮水村,沔水在此处注入了汉江。
值得一提的是,沔水走到此时,才和汉水交汇为同一条河流。但后面在叙述这条河流时,却用了沔水和汉水交叉叙述的方法,一会儿,说他是沔水,一会儿,又说他是汉水。例如:“沔水又东径白马戍(张鲁白马城)南,浕水(咸河水)入焉。……”“汉水又东,右会温泉水口。……”“汉水又东合褒水,……”《卷二十八· 沔水 》中:“沔水又东过堵阳县(古县名,在今河南境内),堵水出自上粉县,北流注之。”“沔水又南,泛水(湖北郧县一带)注之。”《卷二十九· 沔水 》中:“沔水与江(长江)合流,又东过彭蠡泽,《尚书·禹贡》汇泽也。”在这三卷巨著中,无论写汉水,或者是写沔水,卷名皆以“沔水”命名,说明沔水在整部书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其影响甚至超过了汉水。
”
从与汉水和沔水相关的地名来看,以汉水命名的地名,自上而下,有汉中,汉阴,汉口,汉阳等,而以沔水命名的地名,有陕西省的沔县,湖北省的沔阳县。陕西省的沔县,因“沔”字生僻,于1964年更名为“勉县”了。而湖北省的沔阳县,一直保留到1986年,更名为“仙桃市”。通过这些地名说明,从古至今,汉水和沔水本来就是同一条河流。但发源地又略有不同,汉水的发源地为宁强县大安镇境内的嶓冢山,沔水发源地为留坝县紫柏山西北部的光华山以西。从这两地的方位来看,沔水明显比汉水发源的距离要长得多。那么,古人为什么不将沔水作为汉水的发源地呢?原来人们认定江河源头有这么几条规则:江源唯长;江源唯广;江源唯丰;江源唯直。沔水于沮水口和汉水相交时,沔水几乎是以一个直角的夹角,从南北的方向直接流入到了东西向的汉水中,从“江源唯直”的原则讲,只能以从嶓冢山下东西流淌的漾水为汉水源头。不过,近年来,为了挖掘汉水文化,人们已经认定汉江有三源 。即中源漾水、北源沮水、南源玉带河。这样,就把汉水和沔水融为一体,而且将汉水的源头延伸得更长了。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虽然把汉水与沔水交混称谓,但也还是有一定规律的。比如,在沔县县城(现旧州铺)以西,则称其为沔水,在县城以东,则以汉水相称为主。但是,进入湖北地区以后,又以沔水相称。其实,汉水在流经不同的地域时,也还有其不同的名称。例如,汉水与沔水相交之前,被称为漾水;与沔水相交后,在流经沔县以西部分,称其为沔水;在流经沔县以东部分,称其为汉水;汉江进入安康后,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又称沧浪水;在襄阳以下又称其为襄水;在汇入长江口时,称为夏水,长江口古代又叫夏口。从这里可以看出,沔水,汉水,沧浪水,夏水,本为同一条水系,只是称谓不同而已。
如果仅仅理解为沔水和汉水是同一水,只是不同的称谓的话,这里面又出现了不好理解的地方。因为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连续用了三卷的篇幅写这条水系,为什么三卷的名称都是《沔水》而不是《汉水》呢?说明作者在著述《水经注》时的南北朝及其以前,沔水的影响力远远大于汉水。随着唐宋以后的各个朝代将汉文化在中原地区大力传播,甚至汉文化在域外、海外逐渐形成巨大影响力以后,汉人、汉字、汉语、汉文化渐趋成为海内外、域内外,以及朝野上下的共识以后,汉水、汉江的历史定位和政治地位才得到广泛提升,沔水的社会影响也才相应降低,渐渐地不为人知了。
来源:定军记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