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月23日,刘少奇在北京主席接见上海人民沪剧团《芦荡火种》剧组演员

1982 年成立上海沪剧院,首任院长为丁是娥,现任院长为茅善玉。

两大流派

沪剧分为东乡调和西乡调两大流派。其中,以浓郁、醇厚的浦东方言演唱的东乡调,源于浦东北蔡地区,讲究板眼正确,字正腔圆。

沪剧版式、曲调

沪剧板式主要有长腔长板、三角板、赋子板等,曲调主要分为板腔体和曲牌体两大类,伴奏乐器从刚开始时的一把胡琴、一副板和一面小锣,到上世纪 40 年代后以竹筒二胡(俗称“申胡”)为主,辅以琵琶、扬琴、三弦、笛、箫等,擅长表现现代生活。丁少兰、丁是娥、马月松对沪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优秀剧目有《罗汉钱》、《芦荡火种》、《一个明星的遭遇》等,曲调优美,富有江南乡土气息。

《罗汉钱》

上海沪剧院首任院长丁是娥主演《罗汉钱》(1957年)

《罗汉钱》剧情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张家庄青年李小晚和张艾艾相恋,互赠罗汉钱和小方戒为爱情表记。他们的自由恋爱遭到有封建思想的村长的反对。艾艾的母亲小飞娥发现女儿藏有罗汉钱,回忆起自己20年前与保安相爱,被父母逼迫嫁给张木匠的辛酸往事。她为了避免女儿遭到人们指责,在媒婆五婶撮合下与张木匠同去东王庄王老太家相亲。不料听到五婶与王老太在背后议论她的冷言恶语,小飞娥愤而离去回家,又经艾艾女友燕燕劝说,乃与张木匠商定,将艾艾许配小晚。根据赵树理的短篇小说《登记》创作。

沪剧历史上曾有过几次繁荣时期——上世纪四十年代达到鼎盛,留下了一批常演不衰的保留剧目,几大流派争芳斗艳;五六十年代几大剧团各显神通,各领风骚,新创剧目竞相涌现;2006年沪剧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沪剧艺术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存危机,演出市场日益猥琐,观众减少,沪剧从业人员收入偏低,出现人才流失和断层现象,引起高度重视。目前,剧目创作、人才培养、市场开拓等各方面都得到了支持,沪剧的新成果也令人欣喜。

时政堂丨韩正:增强"四个意识" 努力当好排头兵先行者

乐享堂丨浦东人你的社保卡十大逆天功能刷爆朋友圈,用处可真多!

雅趣堂丨田英章书法:以、非、身(第十二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